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5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431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642篇
基础科学   10篇
  336篇
综合类   2212篇
农作物   359篇
水产渔业   540篇
畜牧兽医   1141篇
园艺   295篇
植物保护   3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条斑型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首次明确陕西省发生的玉米条斑型叶斑病是玉米圆斑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由玉米生离蠕孢(Bipolaris zeicola)3号生理小种引起。供试品种豫玉22、农大108、农大3138、东单7号、沈单10号、沈单16号、户单4号、新陕资1号、高农1号和陕单9号都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此菌在PDA、PSA、OMA、CMA、WA和Czapek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为5~35℃,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发,低于5℃高于40℃萌发率极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孢子在pH 3~11均可萌发,萌发最适pH为5。在自来水中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蔗糖和葡萄糖溶液可以明显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2.
 剪股颖粒线虫[Anguina agrostis (Steinbuch,1799) Filipjev,1936]、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 (Steinbuch,1799) Filipjev,1936]和维氏粒线虫[Anguina wevelli (Van den Berg,1985) Siddiqi,2000]都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它们在成熟种子和虫瘿中的虫态通常是幼虫,而这3种线虫的幼虫形态非常相似,难以根据其特征对它们进行快速准确的种类鉴定。本研究根据这3种线虫的rDNA-ITS区域序列,分别设计筛选了特异性引物AgrF1/AgrR1、TriF1/TriR1、WevF1/WevR1,构建了这3种线虫单条幼虫多重PCR检测体系,获得3个大小差异明显的片段,表明这些引物设计合理,适合这3种线虫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103.
感染内生真菌的禾草在牧草和草坪业上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家畜采食感染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和N.lolii的苇状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会发生中毒。本研究收集天津口岸1998年以来进境的部分苇状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对经镜检确认带有内生真菌的种子进行分离培养,对疑似菌株的菌丝用改进的Moiler等方法进行基因组DNA抽提,测定浓度及纯度,对照原方法,DNA的纯度有较大提高,浓度略有上升。Tubulin2基因的引物IS1-IS3扩增结果显示为单一的条带,结合形态学和序列比对,分离培养得到的菌株可以基本确定为N.coenophialum和N。lolii。根据Genbank中N.coenophialum和N.lolii的NC25基因序列设计出引物F1-R1,扩增得到能区分开N.coenophialum和N.lolii的单一条带(相差160bp),建立了N.coenophialum和N.lolii的PCR检测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4.
菠萝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菠萝种资源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高质量的DNA,菠萝叶片革质化程度较高,且纤维、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多,严重干扰DNA的抽提或影响其后的AFLP双酶切及其扩增反应,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利用改良CTAB法得到了39个高质量的菠萝分类群的DNA基因组,并进行了AFLP分析,得到了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菠萝品种指纹图谱,这为菠萝基因库的建立、优良品种选育以及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DNA标记技术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鲍露  张东  滕元文  陈昆松 《果树学报》2006,23(2):270-275
综述了几种常见的DNA标记如RFLP、RAPD、SSR、AFLP和SCAR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所取得的进展。DNA标记技术主要在梨属植物的品种鉴别、亲子关系鉴定、分类和系统关系研究、遗传图谱构建与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对各种标记的特点和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做了总结,期望为今后研究中合理选择适宜的标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石蕊 《北方园艺》2007,(4):203-205
以不同梨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改良CTAB法、改良SDS法、SDS-CTAB和高盐低pH值法对梨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在提取各种梨基因组DNA过程中表现最好且纯度最高;SDS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产率最高,但纯度较低;高盐低pH值法产率和纯度均最低.  相似文献   
107.
采用细菌CpG DNA作鸡球虫弱毒苗Immucox佐剂以探索其应用的可行性。将制备的细菌CpG DNA和球虫疫苗Immuncox单独或联合免疫接种肉鸡,第2次免疫后7d进行攻虫,口服接种柔嫩艾美儿球虫孢子化卵囊105个/只。感染后第7天,对试验动物进行称重并屠杀,分别观察盲肠病变积分、每克粪便卵囊排出数和体增重情况。结果:在相对增重方面,细菌CpG DNA+疫苗组高于感染非免疫组、疫苗组和CpG组,且与它们均差异显著(P<0.05);在卵囊排出总数和盲肠病变平均记分方面,细菌CpG DNA+疫苗组低于感染非免疫组、疫苗组和CpG组,且与之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抗球虫综合指数方面,疫苗+细菌CpGDNA组达到172。结果表明用细菌CpG作鸡球虫弱毒苗Immucox的佐剂可提高该疫苗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8.
中国部分山羊品种线粒体DNA 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析了中国部分本地山羊品种(18个品种200个体)以及在中国饲养的引入品种(4个品种25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的全序列,结合已报道的世界其它地方的山羊(15个品种77个体)以及2只野山羊的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全序列共304个体,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线粒体DNA控制区约为1 212 bp,检测到228个变异位点,20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93±0.001;核苷酸多样度0.018±0.001。中国部分山羊的变异类型主要为类型A和B,而在巴基斯坦山羊中还检测到类型C和D。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和基因交流比中国黄牛品种要高。  相似文献   
109.
DNA疫苗的作用机制及新型免疫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凯  张倩  赵宝华 《中国兽药杂志》2007,41(7):39-41,44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严重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将基因工程用于疫苗生产已经成为生物技术的热点内容之一。治疗性基因工程疫苗是近些年研究的重点,并迅速从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扩展到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如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肿瘤疫苗等。本文针对这一热点阐述基因工程DNA疫苗的作用机制及新型免疫策略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3种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BVS1、pIBVM、pIBVN,按各50 mg/L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0 mg/L的DNA疫苗,经腿部肌肉分点注射免疫1周龄SPF雏鸡。分别在免疫后24 h,73、0及60d,采集试验鸡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胸腺、性腺(卵巢/睾丸)及注射部位肌肉进行组织总DNA抽提,以组织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另外,在对照组DNA模板中加入不同拷贝数的质粒,确定PCR反应的灵敏性。以纯化后的组织总DNA为模板,PCR法检测质粒DNA整合到鸡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上的可能性,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疫苗在24 h内迅速分布于全身,并能在血液及所有检测的组织器官内持续分布60 d;纯化后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呈阴性,未发现整合现象,证实该DNA疫苗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